
打造“互联网+”农业,让农业紧跟时代浪潮
2018-07-30 18:11:54

中国向来有物宝天华之美称,这来源于我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更来源于精耕细作、丰盛高产的农业,“农,助天地以生衣食者”,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根本,但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现在,传统农业耕种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国民生活需求,只有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保证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只有进行农业振兴才能保证实现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迈进。
传统农业具有地域性强、季节性强、产品标准化低等特点,生产者更是四分五落,素质参差不起。现如今,对乡村耕种者而言单靠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不仅自然风险较大,更存在市场风险难以把控的问题。这时急需创新农业发展道路,顺应时代潮流,开辟“互联网+”模式,以“互联网+”带动传统农业升级,将物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等互联网技术应用在农业生产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这不仅需要我们提高站位,进一步解放思想,立足实际、大胆探索,更需要我们抓住重点,敢于突破,主动作为,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农业生产管理模式;主动依托大数据平台,开辟农业经营网络体系;强化品牌打造,形成规模型系统产业。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农业生产管理模式。许多地方农业都存在栽培模式落后、经营分散、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一直制约着地方农业的发展。新时代下,解决农业滞后问题,还得用新眼光、新方法,以互联网应用系统为技术手段,对土质、气候、湿度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因地制宜地选取生产农作物,搭建温室大棚,引进浇水灌溉系统等。大力进行新技术、新品种、新管理的农业生产模式,将农产品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将农业管理由粗放型管理转向集约型种植,在减少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简化生产流程,并能对农产品进行全天候监测,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问题,让农产品的质量得到飞跃性提升。
依托大数据平台,开辟农业经营网络体系。当前,农产品流通不畅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影响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本质上是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同时传统农业临近地区生产作物相差无几,这就造成农民产物种植蜂拥而上,一哄而散,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导致农产品季节性、区域性过剩。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依托大数据平台,用物联网联动电子商务,将本地产品销向产品稀缺地。建立农业经营网络体系,实现O2O、O2B的经营新模式,实现集体农户与线上商户、个人之间的直接对话,同时还能实现网上农产品市场调查、促销、洽谈、付款结算等,极大的节约了农产品经营的成本,简化交易流程,减少农产品流转中的消费,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强化品牌打造,形成规模型系统产业。世界农业强国无一不是品牌强国,通过股份合作、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现代农业是大方向,是对新型城镇化的有力支撑。“三权分置”下,农民进行土地流转集中,实现集约型生产,通过依托优势企业、家庭农场、组建专业合作社等方式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品牌的打造,不仅能成为地方的标签,更是能提高农产品综合竞争力,让品牌贯穿农业生产的始终,成为促进消费的因素之一,从消费倒逼生产,由市场决定农业发展前景,让品牌真正成为地区农业的代名词,实现农民的长期长效的增产增收。
要实现农民的真正富裕,农村得到真正发展,单靠传统农业是势单力薄的,只有实现农业现代化,打造“互联网+”农业,让农业抓住潮流,融入新时代,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的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