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的完善途径
2018-08-30 11:09:53

(一)整顿农贸和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互联网+”供应链网络流通体制
目前,我国需整顿农贸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互联网+”供应链网络流通体制。首先,我国应有效完善当前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高端型的“互联网+”农产品供应链流通体制。政府应提升农贸和农产品市场的准入门槛,对农产品批发商的资质进行审核,并支持农产品供应链企业注册和运用品牌,推动市场诚信与农产品批发品牌建设,改善现有农贸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优化农产品供应链的流通环境,加快设立“互联网+”供应链网络流通体制。其次,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设立“互联网+”背景下的以连锁超市、专卖店与超级市场为主的农产品网络流通体制。我国应构建以现代农产品网络连锁商业为主、以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为辅的现代农产品下游终端销售网络,促使整个供应链尽快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规律,推进“互联网+”供应链网络流通体制的尽快构建。再次,我国应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有效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和“标准化菜市场”等项目,为建立农产品供应链的网络流通体制做好铺垫工作。鼓励农产品供应链企业积极申报“互联网+”服务业发展资金专项,用于重点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检验检测系统、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网络流通系统和电子结算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和完善“互联网+”供应链网络流通体制。
(二)借助农产品电商发展平台,培育供应链核心企业
我国应借助农产品电商发展平台,培育供应链核心企业,加快发展“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产品供应链。首先,我国应凭借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平台,丰富传统企业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内容,为农产品供应链企业提供畅通发展渠道。在此基础上,培育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龙头企业,整合供应链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其次,我国应支持和鼓励农产品电商平台发展,通过此平台提升农产品供应链产业质量,充分展现物流企业在农产品供应链领域取得的成果、优势、企业新形象和经营理念,塑造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品牌形象,推进培育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进程。再次,我国应通过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运用,降低农产品供应链企业的产销信息不对称现象。我国应有效借助虚拟农产品市场平台,现实农产品市场,充分结合农产品的实虚市场,促进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理性预期,培育以农产品供应链为主的核心企业,优化农产品供应链的生产和销售环节,推动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交互式衔接。
(三)应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完善供应链各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我国应有效应用“互联网+”技术,加快设立和健全供应链各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首先,我国应有效应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我国应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速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严格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强农产品生产监管,建立质量安全控制中心与追溯系统,完善“互联网+”背景下的供应链各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其次,我国应加强政府监管和扶持,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完善供应链建设,有效监管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供应链过程,强化农产品供应链网络信息数据储备与分析,把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化为安全监管的标准,保障供应链各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再次,我国应大量运用“互联网+”技术到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中,提升质量安全监督标准,完善供应链建设,改善“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中安全质量标准不高的局面。
(四)创新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发挥“互联网+”第三方物流优势
我国应创新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发挥第三方物流的优势,推广冷链物流。首先,我国应积极发挥“互联网+”背景下的第三方物流作用,设立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的物联网体系。农产品物流主体中,通过发挥“互联网+”背景下的第三方物流社会效益作用和专业化运作,缩减农产品流通的繁琐中间环节,降低其流通成本。其次,物联网企业应依据零售商的信息反馈,降低农产品生产的盲目性,增加供应链参与者的收益。物联网企业应发挥“互联网+”技术快捷运输、仓储和物流加工网络作用,及时有效完成食用农产品的配送,提升食用农产品的完好率,确保农产品供应链的时效性。同时,物联网企业应推广在生鲜农产品领域运用冷链物流。物流企业应积极推广和运用“互联网+”背景下的冷链物流,大力降低生鲜农产品的运输损耗,提高出售前的农产品质量,整体提升农产品供应链的收益。再次,物流企业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相关理论,创新供应链物流管理,增加经济效益。在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中,应有效运用“互联网+”冷链物流,扩充核心企业的冷链设施装备,建设“互联网+”背景下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体系,从而创新互联网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发挥“互联网+”背景下的第三方物流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