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东方迈德! 010-84856468

行业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行业新闻>

分析:“互联网+农业“深度融合的几种模式

2019-03-27 11:07:59


“互联网+农业”即指将互联网思维渗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助推农业现代化。

 

一、 “互联网+农业”的概念界定

 

“互联网+”是指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平台,促成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出新产品、新模式与新业态。

 

“互联网+农业”即指将互联网思维渗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助推农业现代化,从生产、组织、营销、管理、金融、服务等各环节彻底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产业链,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实现“互联网+农业”的深度融合创新,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思维为导向的农业经济新业态,并助力打破传统农业发展的局限性,做好现代农业的“接二连三”,挖掘更大的创新创业空间,促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农户多赢格局。

 

需要强调的是,“互联网+农业”并不是将互联网硬生生地嵌入传统农业产业,或是将二者简单叠加,而是要充分挖掘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与集成作用,成功地将社会创新要素与各类资源、资本引入驱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轨迹之中,极大提升现代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与产出效益。

 

二、 “互联网+农业”的主要融合模式

 

(一)互联网与农业产业技术革新的融合模式

 

互联网是推动“互联网+农业”的重要技术支撑,物联网技术在农业全产业链中的应用,有利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促进农业向着更科学化发展。在农业生产领域,物联网技术对于精准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它通过各种无线传感器实时采集生产现场的光照、温度、湿度、气压等参数和获取动植物生长状况信息,再通过智能系统定时、定量、定位处理,及时精准地遥控农业设备开启或关闭,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控化;在农产品安全预警领域,物联网技术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整合农业、遥感、气象、水利、物价、统计等相关部门基础数据,作出科学性较强的病虫害诊断模型、作物生长模型、生物灾害预警监测模型、施肥方案决策模型等,极尽所能地为动植物生长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物联网技术助力实现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流通等环节信息的实时获取与数据共享,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搭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互联网与农产品流通营销的融合模式

 

(1)当互联网融入到农产品物流行业,有利于改变传统农产品供应链体系中的很多落后环节,极大缩短原有冗长的农业产业利益链条,推动农产品物流交易扁平式发展,有效解决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成本高企、物流损失高、信息交流不畅等问题。

 

(2)当互联网融入到农产品营销环节,农村电子商务的兴起将成为农业现代营销模式的最重要推手,通过建立农产品网络营销平台,或积极创建微博、微信等廉价甚至免费的高效销售入口,冲破条块分割的农产品市场格局,大大降低了农产品营销成本和提升销售利润。

 

(3)互联网的介入有利于推动农产品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互联网+农产品营销”顺应了电商时代的营销规律,颠覆了传统农产品营销模式,冲击并倒逼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转型。四是基于物联网技术建立起的“互联网+”的产品认证、产地准出等信息化管理平台,有效强化了农产品风险评估预警,极大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应急处理能力,为农产品安全流通保驾护航。

 

(三)互联网与农村金融服务改革的融合模式

 

农村金融一直是整个金融改革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农民贷款难问题长期内得不到妥善解决,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低,农村金融服务供不应求,金融供需缺口巨大。“互联网+农村金融”更加强调市场导向的农村金融改革,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三农”领域,开创了大众参与的“众筹”模式,为农户提供更多的增信服务,为解决农村市场主体贷款难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撑。

 

当前我国“互联网+农村金融”服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小额信贷。小额贷款的农村互联网模式是通过互联网聚集借款人以及投资人,再通过相关风险控制体系筛选有能力的借款人以及投资人,促成交易的P2P模式。(2)农业保险。通过运用互联网的信息采集功能和大数据分析能力,农业保险的赔付率高的问题将可以得到显著改善,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在农业保险定损上的应用已经在我国多地得到了较快推广,特别是卫星遥感检测技术在定损过程中的应用,对于种植面积的提取、作物生长检测、自然灾害对作物影响等提供了很好的承保依据。

 

(四)互联网与农业市场资源配置的融合模式

 

(1)借助互联网资源、资金和渠道优势,创新构建农业数据资源平台、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平台、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农村精准对口帮扶平台等,积极推动互联网企业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对接,有效整合业务链、价值链、产业链,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2)利用互联网的链接效应,构建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各类社会化服务等在内的要素一体化市场,着力提升农业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加快释放农业要素配置红利,降低农业市场的交易费用和监管成本。

 

(3)互联网能助力农业多功能属性的拓展,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加速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多功能开发、农业门类范围拓展,打造农业“六次产业化”新业态。四是,在助力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方面,互联网能够有助于消除城乡区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供跨区域的创新服务,推动城乡间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为实现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稀缺资源的城乡均等化构筑新平台。

Copyright © 2016 east-mi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14030112号-1服务电话:010-8485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