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背景下畜牧业改革的方向性探索
2019-05-16 10:32:5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发展迅猛,成就巨大,基本满足了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需求。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等收入群体的日益壮大以及大规模贫困人口的逐渐脱贫,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畜牧业发展的形势和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供需时空匹配差、养殖利润下降、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价格波动异常。加快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解决畜牧业突出问题的关键举措,成为推动我国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工作主线。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三分之一左右,迫切需要探索新形势下“科技+政策”双轮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路径,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畜牧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一、加快科技创新,打造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引擎
“十二五”以来,我国畜牧业生产经营进入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一方面,畜禽养殖规模化进程加快,散养户加快退出,2015年畜禽养殖规模化比重达到54%;另一方面,我国畜牧业科技加快发展,目前畜牧业的科技贡献率达到了50%左右,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偏低。同时,养殖污染和生态环境问题越发受到重视,绿色发展正成为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快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必须要解决好。随着劳动力、饲料和生态环境等各方面成本的快速上升,畜牧业成本地板不断提高,当前我国生猪养殖成本比美国约高40%,每千克增重比欧美多消耗饲料约0.5千克。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畜牧业供给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必须紧紧依靠生物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加快畜牧科技创新步伐,强化科技驱动作用。
二、优化政策创设,激发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活力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生猪(牛羊)调出大县奖励、畜禽良种补贴、畜牧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政策以及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粮改饲”补贴等一系列支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但是当前畜牧业扶持政策存在小而散的问题,同一事项可能归属农业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等不同部门,迫切需要完善畜牧业发展的顶层政策设计,以整合项目资金力量为核心,以绿色发展为方向,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畜牧业扶持政策体系,不断提升政策驱动效率,推动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水平、上台阶。
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领畜牧业改革方向
政策导向、财政扶持是推动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保障措施,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整合现行畜牧政策。近年来,我国出台了11项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取得良好效果,但需要进一步整合、优化、聚焦,调整资金分配比例、优化资金投入结构,重点扶持畜牧业发展关键领域和具有引导示范作用的新型经营主体,实现“好钢用在刀刃上”,增强政策的针对性、投入的带动性、效果的显著性。
二是增加畜牧财政投入。相比于种植业,我国畜牧业的财政投入仍然偏低,要以加快畜牧业绿色发展为重点,争取畜牧兽医行业财政投入年度增加比例超过GDP增速的5个百分点以上,不断扩大财政投入的增量;要积极探索PPP投资模式、 “一带一路”合作模式等新机制,引导和聚集社会工商资本投入,不断增强财政资金的带动能力。
三是强化政策运行过程控制。要狠抓政策落实,对政策实施的全过程进行跟踪与控制,打好“组合拳”,确保扶持政策有实效。实施前,要做好风险评估,明晰风险因子和关键控制点,建立风险防控机制,研判实施预效果;在实施中,要做好监测预警,做到实时监测、及时预警,构建纠偏调整机制;在实施后,要做好绩效评估,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建立效果反馈完善机制,提高政策实施的精准性。
2. 瞄准政策扶持领域,抓住畜牧业改革关键
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区域布局、种植结构、动物养殖、产品加工、市场消费等方面,要集中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抓住改革的关键点、选准改革的突破口,带动畜牧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重点扶持规模养殖与粪污资源有效利用。以环境容量为红线,鼓励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养殖、资源化利用的总体思路,理清适宜养殖区和禁止养殖区界限,推动畜禽养殖向资源更丰富、环境容量大的区域转移,主动调增规模养殖比重、调减分散养殖数量,提高养殖布局与资源环境的匹配程度。以规模养殖户为重点,鼓励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开展畜禽粪污以及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达到环保要求。
二是重点扶持青贮玉米与优质饲草产业发展。以“加快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为目标,支持草山草坡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以“粮改饲”试点和“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结构调整为契机,按照气候适宜型、种养结合型、生态保护型、种地养地结合型、有保有压型和产加导向型等技术路径,鼓励主动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扩大青贮玉米与优质饲草生产规模。
三是重点扶持质量安全与产品溯源体系建设。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种抓,一方面要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培养畜产品生产者恪守法律、严格用药、诚实信用的基本素质,将确保质量安全内化为自觉行动,特别是要加快推进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研建全国统一的畜产品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及相关追溯管理技术标准,鼓励畜禽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建立企业内部运行的追溯系统,增强公众畜产品消费信心;另一方面,要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动物防疫、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兽药饲料及添加剂规范使用等规定,强化检疫监督责任,加大处罚力度,提升智慧监管能力。
四是重点扶持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研发应用。政策扶持既要瞄准前沿高新技术,也要着眼当前实用技术,推进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在高新技术创新研发方面,要鼓励现代生物技术在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治、生物饲料开发和畜禽粪污处理中的创新研发,支持先进信息技术在畜牧业生产经营信息获取、分析和服务中的应用研究;在实用技术推广应用方面,要鼓励养殖场户采用成熟的实用技术,鼓励实用技术集成组装,总结凝练成熟推广模式,提高我国畜牧科技成果转化率。
3. 明确政策扶持对象,提高畜牧业改革效率
只有进一步明确政策扶持重点和主攻方向,明晰政策扶持基本路径和方式方法,确定政策扶持客体,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投入、事半功倍。
一是确定扶持环节。针对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领域,政策扶持要进一步瞄准到优质饲草料生产、标准化规模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质量监管与溯源、技术创新运用等具体环节,通过投入导向的牵引作用,放大财政资金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驱动效应。
二是拓宽扶持方式。综合利用补贴、贴息、担保、保险等财政扶持手段,构筑畜牧业新型政策工具组合,在融资、税收、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予以政策优惠,实施精准扶持。
三是明确扶持客体。围绕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扶持重点,以构建新型种养关系为核心,重点扶持养殖大户、饲草料种植大户、家庭牧场、牧业合作社、畜牧产业化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以及畜禽废弃物处理、饲草料机械收割、动物防疫、秸秆氨化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动“粮改饲”和农牧结合,调动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参与主体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