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农业背景下农业发展现状
2019-09-25 11:40:01

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电商面临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关于农业电子商务各项政策的出台,现在是发展农业电商的关键点。在传统农村渠道体系下,涉及农产品的问题都要诸多痛点,如何加快农业发展转型升级,如何打破农村电商发展瓶颈与障碍,促进农业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农业电子商务的模式
我国所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都很大,信息化程度较低,使得农业电子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农业电子商务主要以B2B、B2C模式等初级阶段业务为主。在我国,农业电子商务按参与交易主体的不同主要可分为四种类型:政府部门的农业信息服务型网站(G2C),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模式(B2B),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模式(B2C),以及第三方交易模式。
农业电子商务B2B模式将农业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加工企业通过商务信息网联系起来,及时有效地共享信息,降低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由于农产品与其他商品有所不同,尤其是鲜活产品的物流问题,在线交易的成功率相对于其他商品来说成功率较低,方式主要有在线拍卖,网络直销,招投标等。比如汇农网作为四川成都市重点电子商务企业,在农产品交易市场,为广大涉农企业、农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农资生产经销、种养生产者提供便捷的B2B平台服务。
第三方交易市场模式是建立在食物商品与服务之外的一种中介模式,将参与的企业与消费者的交易转给第三方,交易主体运用网络平台进行商谈、签合同、交易支付、配送和售后,提高了透明度和公平性,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如阿里巴巴运用多维度平台模式展开,有“全民挑食”、“舌尖上的中国”等。并且有两种发售模式:在线发售;在线预售模式,并且配有强大的冷冻链。阿里在农业电商方面更多的是偏向营销,京东农业电商在重电商的同时,通过上万的农村城镇网店,京东建立了双向的物流和供应链体系。
国家政策的支持
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是最先明确提到“农业电子商务”相关政策内容。2015年5月15日,商务部发出了《“互联网+流通”》计划,重点任务之一是“推动电子商务进村,培育农村电商环境”。2015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重点行动之一是落实李克强总理倡议的“互联网+”,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财政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2015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的通知》,主要内容有健全农村电子商务体系,扩大农村电子商务应用领域,提高农村电子商务应用能力,改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2016年1月19日,农业部办公厅印发《农业电子商务试点方案》,将在10省(区、市)开展农业电子商务试点,主要任务:在鲜活农产品方面,实行“基地+城市社区”直配模式、“批发市场+宅配”模式,构建鲜活农产品标准体系,加强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及监管体系;在农业生产资料电子商务方面,开展网上销售平台,构建电商服务体系;在休闲农村电商平台方面,推动城市郊区休闲农业资源建设、开发,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城乡互动发展的休闲农业产业链。致力于突破当前农村电商发展面临的困境,推动农业电子商务健康发展。
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用户上网比例低,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
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中城镇网民占比72.1%,农村网民占27.9%,规模达1.86亿,较2014年底增加800万人,城镇地区与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分别为64.2%、30.1%,相差34.1个百分点。在各年龄段中,20-40岁年龄段中,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比农村地区高15-27个百分点,这部分人群互联网普及的难度相对较低,将来可转化的空间较大。并且虽然我国大陆的涉农网站已有6千多家,但这只占网站总数的10%左右,并且虽然上网用户总数大,但受传统农业思想的束缚,很多人对开展农业电商有所顾虑,农民和从事与农业相关职业的人所占比例仍然很小。未来政府应加大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政策扶持,提升农村人口关于互联网的认知及使用,同时互联网企业也应其带动作用。
(二)我国电子商务信用体系不完善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市场机制尚处于完善阶段,电子商务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挑战,信任与信用体系的建立已经成为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信用的保障,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保障机制,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保证交易的安全性,促进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以淘宝为例,对于农产品以外的电商产品,如果买到假货可以由淘宝先赔钱,但农产品淘宝很难解决信任问题,一种商品,有许多电在卖,消费者很难鉴别哪个是真的,哪个是高品质的。淘宝的评价体系在农产品的信任体系的建立还有待完善。
(三)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
电子商务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宏观方面,政策法规不健全、标准不同不统一以及实践的盲目性造成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没有统一的战略重点,指导思想和发展规划。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许多政策与法规,但是总体来看,还是很不健全的,并且这些政策与法规来自于许多不同部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协调较为困难,导致政策的实施难以落实到实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必然导致失信现象的发生,从而失信者不能受到法律的严格惩罚,同时守信者无法得到法律的保障。
(四)农产品本身的问题
由于农产品易受品种、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像其他电商商品那样标准化,导致以次充好的不良现象经常发生,带给农产品交易双方很大困扰;此外,在原料采购、冷链运输、保鲜等环节上也较为困难,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存在成本高、资金周转慢、回报率低、经营风险大等不利因素农产品本身的这些特点制约了农业电商的发展。在我国多数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所销售的农产品主要以干货为主,而新鲜生冷农产品大多“有市无货”。
(五)网络硬件设施不足,配套服务不完善
由于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落后,例如网速较慢,网络不稳定,常常出现断网、连不上网等问题,并且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也不完善,对于农民来说网络成本高,导致他们不能实现实时地从网上获取信息;在企业销售方面,许多企业虽然有自己的网站,但是公司缺乏专业的电商操作技术,缺乏配套服务类的第三方公司,造成网站在网上如同虚设,严重打击了经营者的信心;物流配送成本高昂,冷冻链不完善,物流网络覆盖率不够,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不在物流体系服务范围内,造成了农村电子物流配送难得问题。
(六)农业电子商务发展不均衡,缺乏专业人才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电子商务的初级阶段,东部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初具规模,而偏远山区电子商务的发展较为落后,互联网覆盖面积狭小,导致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困难。国内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的制约,掌握专业技术的网络人才较少,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思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文化、技术水平,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鼓励农民尝试农业电子商务,转变传统思想观念,从而推动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电子商务面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物流体系、冷冻链、信用体系、质量监督、盈利模式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解决这些瓶颈与障碍对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