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农业的五大建议
2019-10-08 11:47:30

互联网与农业,其结合不管多么富有传奇和情调,最终得体现在“家和万事兴”上。互联网“+”的核心在融合,合二为一,不是两张皮,不是炒概念。
(一)“互联网+农业”的四大问题
一是融合不到位。大多是空有概念,看上去很美,而实效了了。比如,最为典型的是高调的网易猪七八年无法上市。再比如,乐视螃蟹喧嚣一时,但后面也就不大有声音。联想佳沃农业的负责人陈绍鹏在一次分享会上讲,最顶尖的互联网人才有,最顶尖的农业人才也能请得来,但打通二者的复合人才没有。显然,互联网跨界到农业是可以的,但要做好农业,融合的进展并不顺利。
二是落地不到位。智能农业依然高大上,距离一般生产还有距离。比如智能温室,基础投资一个平方米就上千元,还不算配套设施与智能控制系统,而在一个平方米上究竟生产什么才能卖到这么多钱,确实是个问题。联想农业的“三全六统”为人乐道,但投入成本高昂,一亩地下来动则数万元,至今不盈利,一般的农民根本投不起,一般的企业也不敢投。
三是模式不成熟。总体还处于探索阶段,方向有,但路径不明晰,想象中的模式在实践中还有检验修正的过程。比如被誉为最后一片电商蓝海的农产品电商,进去的人都喊苦,因为套用工业品的电商模式根本不适用农产品,最终换来的结局是4000家电商仅1%盈利,一批先锋变成了先烈。
四是基础不牢靠。互联网是一个需要信息通讯、交通物流、储藏加工、现代营销等多个体系相融合的复杂系统工程,非一时之功可以见效。比如要命的农村物流问题,尤其是农产品冷链体系,在国家基础投资没有到位的情况下,靠任何一个农产品电商企业自己建,都是无法承受的“超重”模式。
(二)对“互联网+农业”的五点建议
互联网与农业,一个像阳春白雪,一个像下里巴人,其结合不管多么富有传奇和情调,最终得体现在“家和万事兴”上。
第一,还是深入推进融合。“+”的核心在融合,合二为一,不是两张皮,不是炒概念。互联网农业,既要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农业,用互联网技术提升农业;也要懂农业,符合农业规律,不能不切实际,生搬硬套。最终无论是理念上,还是实践上,都要具备可行性。
第二,应该持续推动创新。比如品牌问题,做农业的多了去,好的农产品也不缺,但缺少能让消费者记得住、信得过、消费之后就放不下的农产品品牌。互联网用了那么多新技术,打通了那么多产业瓶颈,如果最终不能在这一方面有所建树,真是有点白来农业领域一趟的味道。这个品牌要亮,地域品牌为基础,商业品牌做提升;内涵要新,吃的不仅是产品,还要有文化;品质要优,不管做生态有机还是绿色无公害,关键是生产过程控制得怎么样,能不能经受安全考验;营销要特,买得方便,送得及时,包装独特,产品新鲜,有自己的特点。
第三,不断提炼模式。农业上玩概念根本不长久,吃的东西最终靠品质,行业迟早要向平均利润率过度,更不要说让人头疼的低价营销,亏本赚吆喝的事不可持续。所以,核心竞争力才是根本。互联网农业竞争中最终胜出的将是高效的管理,以此保障产品的高品质、企业运营的低成本、市场营销的高效率,从而从低价营销的恶性循环中逃脱出来。最终的依靠是,企业领导人对产业战略的把握、优势人才构成的精干团队、与互联网一样永不停歇的创新和能让企业基业长青的有效机制与文化氛围。
第四,尊重农业规律。比如,农业有不可违背的区域性、季节性、鲜活性,必须从这个特性出发来做互联网农业,而不是让农业按互联网的要求改变这些不可能改变的自然属性。互联网“唯快不破”,农业“欲速则不达”,要遵循经济规律+生态规律+社会规律。
第五,保持良好的心态。与互联网的一日千里、千变万化相比,农业显得安静祥和、不紧不慢,你也可以嘲笑他龟速前行,什么生产周期长、见效太慢之类,但农业注定是生物按照自然规律的生产,不尊重这些规律注定是要受到教训的。所以,没有一点耐心是做不了农业的,联想农业做好了十年不盈利的准备,乐视网显然也有了长期作战的思想。特别是要警惕那些不太靠谱甚至不健康的想法,想打农民土地的主意最终可能给自己套上脱不下的湿布衫,想套取国家的项目资金最终可能在“长袖善舞”中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想靠农业挣大钱最终只见涓涓细流而非财源滚滚,等等,数不清的事例已经证明,现实的回应是多么残酷。
然而,农业究竟是一个永恒的朝阳产业,只要人类要生存,农业就永远存在,也就永远有投资和收益的前景,就看具体的做法了,互联网农业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