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畜牧业如何可持续发展
2022-09-22 14:03:22
(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出台,强调要促进农牧循环发展,加强农牧统筹,制定的《“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立足畜牧业现实基础,按照优化区域布局与产品结构的要求,对生猪、家禽、奶畜、肉牛肉羊、特色畜禽、饲草等六个重点产业分别细化明确了区域布局,并结合不同区域优势特点提出了具体的发展要求和发展措施,推动构建现代养殖体系,促进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
(二)我国畜牧业生产布局加速优化调整,畜禽养殖持续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南方水网地区养殖密度过大问题得到有效纾解,畜禽养殖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绿色发展格局正加快形成。养殖主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小散养殖场(户)加速退出,养殖场单体规模大幅扩大,呈现出龙头企业引领、集团化发展、专业化分工的发展趋势,组织化程度和产业集中度显著提升,畜牧业劳动生产率、畜禽生产率和资源转化率逐步提高。畜禽种业振兴加快推进,按照“强优势、补短板、破难题”目标,正在积极构建国家畜禽种业阵型,推进阵型企业与科研单位、金融机构和种业基地三对接,不断壮大种业经营主体
(三)畜牧业产出肉蛋奶等动物蛋白,是保障食物安全的战略产业。近年来,我国肉类、禽蛋产量保持世界第一,奶类产量居世界前列。养殖主体格局变化,小养殖场户加速退出,规模养殖快速发展。“数字化养殖”局面在突飞猛进,禽肉、牛羊肉产量增加,畜产品结构多样化。更可喜的是,工商资本大量进入,畜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对我国来说,提升畜牧业竞争力恰逢其时、意义特殊。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小,种植业受规模限制突出。相对而言,畜牧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度更高,在经营规模上更容易突破,可以在农业中率先实现现代化。
(四)只有建立完善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才能全面提升畜产品保障能力。具体而言,从政策来看,针对养猪业已出台财政、金融、土地、环评等支持政策,有的突破了多年未解决的难题。有必要将上述政策固定化并拓展适用范围到整个畜牧业。从主体来看,规模养殖已是畜牧业产出的中坚,但中小场户依然占据主体数量的优势。要抓大不放小,支持龙头企业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多种技术,带动中小场户提高效益。从方式来看,要瞄准发展动力和生产效率,推动畜牧业新技术、新业态加快成长,顺应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对畜牧业的再造,补齐畜禽种业、饲草料、屠宰加工等短板,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五)畜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是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保障食物安全和居民生活的战略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针对稳产保供、发展平衡、资源环境约束、发展风险、行业竞争力等领域存在的风险与短板做了细致分析。提出市场需求扩面升级、内生动力持续释放、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等“十四五”时期行业发展的重大机遇,特别强调要充分把握好、利用好我国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机遇,大力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现现代化。